這個道路前身為台北府城東門街,開闢於清朝時期。凱達格蘭是最初居住在台北地區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而「介壽」的名稱是為了慶祝前總統蔣中正(字介石)的壽辰而命名的。1947年,位於介壽路上的原台灣總督府亦更名為介壽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雖立法明定總統府為中華民國正副元首辦公場所,但無介壽館的稱謂。直到2006年3月25日,介壽館才正式復名為總統府。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此後凱達格蘭大道就一直被賦予另一層政治意義,更成為民眾集會遊行抗議的聖地。
早期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曾經有嚴肅的氣氛時,民衆曾經必須低頭而過。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及重慶南路一段也曾經禁行機車及腳踏車。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時,也廢除了規定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一段禁行機車及腳踏車的相關交通標誌,是陳「空間解嚴」的主張。並將總統府前廣場定名為凱達格蘭廣場,還曾經舉辦府前「飆舞」舞會。
2007年5月22日,台北市政府宣布把凱達格蘭大道加註改名為反貪腐大道,是取2006年倒扁運動之口號。同時,大道東側之公園路至景福門間廣場加註反貪腐民主廣場。但另一方向,這樣的舉動造成部分原住民激烈反對,媒體解讀此舉認為是郝龍斌反制中央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稱臺灣民主紀念堂的舉動。同年12月6日,市政府在上述大道東側的路燈柱懸掛「反貪腐民主廣場」的路標。市政府發言人羊曉東表示掛牌是為配合12月9日聯合國國際反貪腐日活動。媒體則解讀是反制原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卸匾的爭議。另一方面,反貪腐大道則未見任何標示。
地標
(1)介壽公園,銅像為林森像凱達格蘭大道僅400公尺長,共有3個機關單位及2座公園。
(2)臺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
(3)中華民國外交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2號。
(4)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
(5)介壽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對面,臺北市貴陽街、襄陽路、公園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之間。園內有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銅像、與白色恐怖紀念碑。
參考資料
-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7%B1%E9%81%94%E6%A0%BC%E8%98%AD%E5%A4%A7%E9%81%93&variant=zh-tw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