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出生於英屬香港九龍的廣華醫院,是中國國民黨黨內戰後世代的代表人物[1]。他自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即返回台灣並逐漸於台灣政壇嶄露頭角[2],擔任過的主要職務計有法務部部長、陸委會副主委、台北市市長及中國國民黨主席等。
馬英九於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以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身分參選該次總統選舉並以過半票數當選,於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
早年生活
馬英九祖籍湖南省湘潭縣馬家堰(另一說法是湖南省衡山縣,因為馬的祖母向太夫人曾改嫁同樣姓馬的男子,繼祖父祖籍衡山,故跟繼祖父改籍貫)[3],出生於英屬香港九龍廣華醫院[4],曾居於調景嶺[5]。父親馬鶴凌,在抗日戰爭時加入青年軍[6],後則從事公務;最高公職為行政院青輔會十二職等處長,退休前的職務是國民黨中央考紀會副主委。母親秦厚修曾任中央銀行外匯局科長,家中育有5個子女,馬英九是唯一的兒子。
馬英九的名字是源自於馬家族譜,「英」為「上尊大人,英才繼起」 ,「九」則是希望能以「九思立身」並且「體健九如」[7]。
他在一歲時隨雙親搬來台灣,初中時就讀台北大安初中,高中時就讀台北市的建國中學,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旋服預備軍官役(軍種為海軍陸戰隊),任職左營海軍後勤司令部。
1974年,考取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國攻讀法律,獲得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及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76年在紐約大學政治系教授,也同時是馬鶴凌老友熊玠的指導之下[8],獲得紐約大學法學碩士(LL.M.)。1981年在指導教授孔傑榮之下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S.J.D.)學位。自大學三年級(民國六十年四、五月 一九七一)聼丘宏達先生的演講之後,馬英九決心對有關釣魚臺的國際法問題、嘗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後,丘宏達先生持續發揮對他的影響力,也是他當選總統後第一通國際長途電話致電的對象。[9] 在研究國際法的過程中,馬英九認爲影響他最大的老師有兩位。一位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宋恩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Louis B. Sohn),另一位是紐約大學法學院的樓文斐教授(Professor Andreas F. Lowenfeld)。前一位指導他撰寫博士論文,訓練他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後一位領他進入國際經濟法的殿堂,並使他建立公法與經濟法並重的觀念。馬英九在美國留學期間和周美青結婚,後育有兩位女兒,馬唯中、馬元中[10];同時,參加了由國民黨組織的右派的反共愛國聯盟[11]。馬英九在哈佛時,課餘也兼任《波士頓通訊》的主編。列引幾段馬英九當時的文章[12] 與左派鬥爭,同時與國民黨外對抗。該刊物,如同大陸的「內參」一樣,是當時在台灣的每一位部會首長必看,他在海外的種種愛國表現,蔣經國都注意到。[13] 同時,他也是紐約市柯爾迪茲法律事務所的實習律師,馬里蘭大學法學院的研究顧問。由於曾任政治立場偏國民黨《波士頓通訊》的主編,民進黨批馬是職業學生[14],不過馬英九透過幕僚鄭重否認此指控,並解釋馬英九撰寫文章之動機為「愛國與反台獨」[15]。
馬英九長期為慢跑與游泳愛好者,創造出年輕健康形象,並積極籌辦與參與運動、藝術活動,以及公益活動,如2004年—2005年跨年晚會時,在倒數時刻為印度洋大地震受難者祈福。特別費案調查時,馬英九拿出財產流向說明時,列表顯示馬英九市長8年任內,捐款資助弱勢與慈善團體超過6000萬新台幣。 [16]
政治生涯
擔任蔣經國幕僚
1981年,馬英九回到台灣,適逢錢復正在為蔣經國尋覓英文秘書,馬英九經人介紹與其他數人被列於候選名單之中,蔣經國因馬英九家世簡單清白,遂把他安排在身邊擔任英文秘書,從事翻譯工作。1982年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1984年,接下陳履安的工作,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負責政黨外交工作,致力於突破中共的外交封鎖。 1986年通過甲等特考[17]。
入閣
1988年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委員會工作會報執行秘書,1990年任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員。1991年馬英九升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且當選國民黨不分區國民大會代表。
1993年連戰出任行政院院長,馬英九受邀出任法務部部長,以嚴辦地方上的黑金勢力受到矚目。由於辦案力度過猛,成為黨內的箭靶,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曾言:「差點把國民黨搞垮!」結果由於強大壓力下,1996年,馬英九轉任為不管部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
1997年,連戰內閣飽受白曉燕命案等政治風雨,馬英九提出「辭官退隱」聲明,不參選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在程序爭議下(在截止日期後月餘提出申請),取得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專任教職,並表示以後專心教育,不再涉足政事,不參與台北市市長選舉[18]。
臺北市長
1997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之中,陳水扁以台北市長的身份領軍組成「寶島希望助選團」全台助選,造成國民黨拱手讓出逾半數的縣市執政權,展現「以地方包圍中央」的執政雄心,國民黨在此情勢之下渴望出現一位可以對抗陳水扁的從政黨員。1998年,經多人勸進與其父馬鶴凌的勸說,馬參加台北市市長選舉國民黨內初選,當時馬被黨內認為是唯一有希望擊敗陳水扁的強棒。馬在國民黨初選中勝出,成為該屆台北市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此次選舉是馬英九首次接受民意考驗,在投入選戰之前,馬英九從來沒有參選的實戰經驗,反觀馬英九的對手,則是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市長,在擔任市長前,陳水扁還歷經台北市議員、立委、縣長選戰洗禮,已是選舉沙場老將。雖然1996年陳水扁在一場婚禮致詞時表示1994年最怕就是馬英九會出來選[19],但陳水扁挾有出色政績、具有戰鬥力的幕僚團隊,馬英九雖有國民黨在中央執政的龐大資源,兩人的聲勢始終維持在伯仲之間。除了陳水扁外,馬英九還面對新黨籍的前立法委員王建煊可能瓜分藍營選票的挑戰,在前一次市長選舉之中,儘管台北市選民結構藍大於綠,陳水扁獲勝的原因多少與新黨趙少康、國民黨黃大洲同室操戈有關。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的葉菊蘭以「新賣台集團的棋子」批評馬英九,而陳水扁也以「台灣土狗對上香港貴賓狗」比喻他與馬英九的競爭,但在選前數日,時任總統與國民黨黨主席的李登輝在造勢晚會中問馬未來要走什麼路,馬英九答稱「走李總統民主改革的路」,隨後李登輝牽起馬英九的手高喊「新台灣人!」,此舉被認為讓馬英九拉住了本省族群選票[20]。最後,在王建煊展現「成功不必在我」的陪選態度下,棄保效應發生,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擊敗陳水扁(得票率45.91%)、王建煊(得票率2.97%)等對手而獲得勝選。
雖然馬英九在當選市長之後不久,即宣佈將爭取連任,但在2002年台北市市長選舉前,有傳聞指馬英九可能不參選以備角逐2004年的總統選舉。最後馬英九仍然參與該年的台北市市長選舉以尋求連任。他並於參選同時,宣佈要以「不一樣的方式」來打這場選戰,因此選舉方式著重於發表政見,舉行各種與市民的討論會等,其競選對手民主進步黨所推派的候選人李應元也著重於政見發表。由於出生地的關係,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在為同黨籍候選人李應元站台的演說中,以「香港腳走香港路」、是在選「台北特首」嚴厲批評馬英九。[21]
最後結果馬英九以64.11%的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籍候選人李應元(得票率35.89%)獲得連任。 [22][23]。
交通建設
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期內,屬於大眾運輸的台北捷運6條路線,包括新店線、小南門線、小碧潭支線、南港線、板橋線、土城線完工通車,8年來每日載客量成長為6.3倍[24],並在Nova及CoMET會員系統中可靠性達到第一(2004年、2005年)[25]。不過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時,由於馬市府防洪評估錯誤,造成抽水站失效,台北市區汪洋一片,大水並湧入捷運隧道,並讓台北捷運藍線停駛、捷運台北車站停用長達3個月,對台北交通造成影響。事後,監察院通過糾正案糾正台北市政府,認為台北市政府在納莉風災期間,捷運設施事前未加強防洪整備及緊急應變演練,以及工務局、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與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橫向聯繫不足,導致捷運系統淹水受創且擴大災情,確有違失。[26]
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增加公車專用道設置,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但其中羅斯福路及忠孝東西路公車專用道設置,原本是希望能提高市民利用大眾運輸系統,不過由於路線規劃與周圍交通評估失當,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在啟用後對道路交通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民怨不斷,而羅斯福路沿線里長都連署反對,羅斯福路已被譏為全國最易肇事的路段。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至今仍未啟用,而忠孝東路公車專用道的實施已停止。[27][28][29]
道路方面,馬英九任內完成連結福高三甲與市區的信義快速道路,以及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為臺灣在營運中機場跑道地下進行施工的首例。此外還有環東大道的通車,南京東路正氣橋的改建,以及在萬華車站鐵路地下化後,開通艋舺大道與華翠大橋,並整建基隆河百齡橋、承德橋、民權大橋、麥帥一橋、麥帥二橋與中山新橋等6座橋樑,進行照明美化與景觀改善工程。並且完成120公里腳踏車道,95年度串聯臺北縣市河濱腳踏車道。
台北貓空纜車初期故障頻傳
2007年貓空空中纜車完工通車,兼具觀光以及大眾運輸功能,成為台灣的熱門新景點。不過貓空纜車上線初期曾經出現過數次運轉中斷的狀況,由台北市研考會在營運一個多月後發布的調查顯示,市民對於貓空纜車滿意者僅14%,不滿意者達32%[30]。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批評貓空纜車的設置,凸顯出馬英九的政策缺乏全面的考量。[31]一些市議員直指是「台北最大違建」[32],並與立委並提出瀆職控告[33],甚至當時亦有媒體評論這將衝擊馬英九的總統選情[34],不過在經過捷運公司與廠商努力改善下,整體滿意度已有大幅提昇,根據臺北捷運公司委託透真市場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市調公司,於2008年1月2日至2008年1月13日在貓纜各車站進行最新旅客滿意度調查,整體滿意度已高達80.3%。[35]
北市府於1999年規劃,採「政府帶頭,民間建置和經營」的BOT模式,由政府提供公共場所、業者出資建置經營的方式,打造「無線寬頻網路城市」。 這項建設也讓台北市政府獲得2006年美國「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的智慧城市首獎,擊敗美國克里夫蘭、英國曼徹斯特、中國天津等入圍城市。無線寬頻的硬體建設為台北贏得全球最大無線網路城市的殊榮,使用率卻屢受外界批評。然而,面臨使用人數偏低、訊號不穩定、加值服務內容不夠吸引人等批評[36][37],以及面臨3G、HSDPA技術的威脅,負責營運的安源資訊還是深具信心[38]。
產業及經濟
在經濟投資方面,馬英九政府整合了東區商業資源,如台北101、台北世貿等,舉辦各式展覽招商。進行全市無線網路系統Wifly的架設,雖然Wifly讓台北市晉升為世界最大的無線網路都市,但因收費問題令使用人數不如預期,截至2006年7月的使用人數只有4萬人[39],不到全市人口3%。
任內全力推動之臺北內湖科技園區2006年全年營收達新台幣22,933億元(總公司設於內科之所有公司營收總和,非單純內科所創造營收,故此說法過於誇大。),南港軟體工業園區營收亦達1,448億元。
在體育方面,在原台北市立棒球場位置興建了台北小巨蛋。市政府也推動一行政區一市民運動中心的政策,整建暨有的體育場館,設立五座運動中心委外經營,以平價的價錢的提供運動空間。 2001年台北市舉辦亞洲盃女子足球賽,台北市議員段宜康等人指控台北市員警取締並沒收民眾自行攜入的中華民國國旗,卻放任中國五星紅旗十二面在場內揮舞而未受到警方干擾[41]。台北市政府的回應是台北市政府只是協辦單位,實際的執行都是配和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足球協會。而中華足協同意台北市政府的說法,承認是自己要求警察配合,並強調這是「奧會模式」(實際上奧會模式根本就沒規範觀眾不能帶國旗。),以柔性勸導民眾收起國旗並無不妥,[42]並稱因為段宜康的批評,暫時不願再申辦國際比賽。[43]
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標誌
2003年,由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與台北市政府合組的申辦團,代表台灣,以52票比32票,擊敗希臘雅典取得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預計有來自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名運動員參賽
台北市政府是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成立體育處。■《偉哉!殺手!馬英九!》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krnQ3H5rQ7RCC5h-8DVvsgOKWJetOBvvC2GRBQyupJhieMD7e_xYC9VO6My3t2xZoVKS0hPBc5vFraMB99S4bMOTe8Gu8YDFSAMn7vTY_BzRzbKJShEaK-bm5IKbW45MreypYTSgoL7Tjlac_bHbT0tNsRVvkNCBjcXq22AL5Fbb-3v84NXQsvYk=s0-d)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