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

   10103 吳宇軒
   10104 吳宏毅
   10125 陳宏碁
   10127 陳映框
   10137 蔡易臻
   10139 黎柏均

您閱覽此blog後的感覺

概論.

概述

戰後初期之社會情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終戰詔書》,當時由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先於南京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再於同年10月25日正式接收台灣,稱為台灣光復。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重新恢復清代臺灣省之建制,但設立與中國大陸省級行政體制不同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由陳儀出任台灣省行政長官。
  之後,因為陳儀等接管官員貪污嚴重,軍警紀律敗壞,陳儀本人大權獨攬,加上戰後經濟崩潰導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和政府急於去日本化造成文化上的隔閡,以及部分新住民(外省人)相對於舊住民(本省人)在社會和經濟地位上具高度優勢的不平等待遇,最後在1947年初,因查緝私煙所引發的警民衝突,導致二二八事件全面爆發。數星期後,國府派兵來台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各界菁英與百姓也被無故殺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此事件揭開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壓的序幕,本省派也以浪人團殺害無辜外省人,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調整臺灣地方政治制度,廢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設臺灣省政府,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任首屆省主席,縮小公營事業範圍。1949年(民國卅八年),陳誠就任臺灣省主席,改革幣制(舊臺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臺幣),並實施長達38年之久的《台灣省戒嚴令》;但於同年,國共內戰局勢大變,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華民國政府於中國大陸的統治,迫使中華民國政府於同年12月7日遷至台北,台灣成為了中華民國僅存的實際領土之一。蔣中正於1950年復行總統職務後,在其任內實行了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和公地放領等土地改革政策,使台灣社會漸趨穩定,通貨膨脹(Inflation)形勢得到緩解。



從戒嚴走向民主
  1949年,大陸易主,國民革命軍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新敗來台初期,一直揚言要反攻大陸,但缺乏美國的全力配合,只是有一些小規模戰役,直至金門炮戰雙方暫時停火後,反攻都未能實現。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壓制,鞏固一黨專政、部分自由的體制,造成許多人因實際或是指稱的反對言論或行動,甚至無故被指為「匪諜」而受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
  1950年起(民國卅九年),臺灣實行地方自治,縣以下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及省議會由公民直選產生。1950年代起雷震等知識分子在《自由中國》雜誌上批評時政,要求民主。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雷震等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但很快就被政府鎮壓[2]。在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之前,台灣的「黨外」團體一直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醞釀對國民黨政府進行大規模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可算是對二十世紀後期台灣民主化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1987年台灣解嚴。隨著蔣經國在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開始民主政治。1991年5月1日結束「動員戡亂」時期,代表著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合法性。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推動民主化與台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萬年國代在1991年宣告退職,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在1999年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即「兩國論」或「特殊兩國論」)。台灣內部雖有統、獨兩派立場,但多數人的態度為維持現狀。


邁向政黨輪替
  2000年3月18日總統大選,因為由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新台灣人服務團隊」分散了泛國民黨選民的票源,最終由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及呂秀蓮以輕微票數之差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正、副總統,寫下中華民國首次政黨輪替的歷史紀錄。2002年8月,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公開表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台灣各界、中國大陸及美國的不少爭議。2004年,陳水扁及呂秀蓮在總統大選前一天遭到槍擊行刺,陳呂二人又再次以僅僅領先些微票數當選連任,不過泛藍陣營因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但質疑不是不合邏輯就是被之後的證據反駁。2005年,任務型國大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國會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這有利於兩黨制的形成。2006年2月27日,前總統陳水扁任內終止《國統綱領》。2006年9月9日,因民進黨政府爆發多起弊案(高捷案等),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但此運動因各種因素於同年結束。2007年7月19日,陳水扁總統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函,正式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遭越權退件。2008年1月12日,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完成投開票,113席中,中國國民黨獲得81席、民主進步黨獲得27席、無黨團結聯盟獲得3席、親民黨1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由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和蕭萬長脫穎而出,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使得國民黨重新贏得執政權,也造成二次政黨輪替。至此台灣的政黨政治日趨完備,民主政治也逐步落實。


兩岸關係與國際地位之變化

  1943年底,《開羅宣言》發表,其中表示包括台灣在內的日本所佔據的中國所有領土要歸還於中華民國。該宣言並於1945年所發表之《波茨坦公告》重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盟軍統帥令在台日軍向中華民國政府投降。在台日本政府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向中華民國代表陳儀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接管台灣。1951年,日本正式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和約未註明台灣主權歸屬。在1952年的《臺北和約》第二條中,日本依據《舊金山和約》,重申放棄對台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之主權。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宣佈臺北和約失效,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關於台灣的政治地位,或兩岸是否走向統一,亦或是持續相互獨立狀態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國內及國際宣稱:「無論從歷史、政治還是國際法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並在統一無望以及某些其他前提下,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而主張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士則認為:由美國、日本等國家所簽署的「舊金山和約」並未明白指出台灣的主權歸屬(台灣地位未定論),而且台灣的未來走向應由全體台灣人民自主決定,不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武力威脅。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成文法形式將「一個中國」原則明確化。部分台灣人民對此事感到不滿,在3月26日有100萬人走上臺北市街頭,參與了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以表示強烈的不滿與抗議。2005年4月26日起,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等政黨前後訪問中國大陸,引發兩岸政黨交流的熱潮,兩岸緊張的情勢有所緩解,但兩岸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性。
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1971年,聯合國即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際(第2758號決議案),國民黨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宣佈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近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試圖重新申請加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eganization,WHO)等國際組織,但在對岸的強力阻撓下一直沒有成功。

經濟成長

  戰後初期,臺灣物資缺乏,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嚴重。國府遷臺後,首先發展農業,至1953年(民國四十二年),臺灣經濟已恢復到戰前水準。之後政府奉行「以農養工」的政策,在日治時期所奠定之基礎、中國大陸來臺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及美援等因素下,臺灣經濟逐步走向迅速成長。在1950年代時期,政府實行進口替代的政策,將農業所得支援工業部門,以農產品出口來換取外匯以進口工業機器,發展民生工業。並提高關稅,管制外匯,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土產業。到1960年代,臺灣的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的問題,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因此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臺灣的經濟政策遂改為出口擴張。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政府通過《獎勵投資條例》,積極爭取外商在臺投資;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政府成立高雄出口加工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出口加工區,以擴大加工生產。臺灣以加工中繼站的角色,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一環。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工業占臺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1971年(民國六十年),臺灣對外貿易出現順差,從此臺灣長期維持貿易出的局面。


  1970年代初,因外交受挫、石油危機與基礎公共設施不足等影響下,民間投資意願降低,經濟成長受到衝擊。政府因此調整經濟政策,改采「第二次進口替代」,推出十大建設等一系列大型公共投資計劃,國內投資環境因此大幅改善,也有效提振了就業,景氣強勁復甦。經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與香港、南韓和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1980年代後期,臺灣面臨土地價格上漲、環保意識抬頭、治安形勢惡化、勞工意識勃興等一系列不利於投資的因素。政府於是再次推動經濟轉型。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以耗能少、污染低(實際上並非如此)、附加值高之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而後臺灣經濟日漸自由化及國際化,並於2001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貿後,臺灣市場持續開放,大量外來產品衝擊臺灣產業,以農產品和民生工業為甚。同時為降低生產成本,大量企業外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經濟自由化也造成國內金融業競爭激烈,引發潛在金融風險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政府先後有不同的措施,在李登輝時期以將臺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為目標;民進黨執政時期則提出發展生物化學產業,但前景如何仍未可知。如何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更趨多元化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讓企業根留臺灣,均是臺灣經濟在未來要面臨的課題。

社會變遷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之初,致力消除日本殖民教育的痕跡與影響,推動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教育政策。國民政府遷臺後,頒布《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和一系列法令,在日常教學中大力灌輸反共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並推行髮禁等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措施。1968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該計劃對臺灣的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伴隨著更多人進入國民中學接受教育,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有效提升。解嚴之後,教育政策日益寬鬆,校園風氣日益自由自主,教科書由過去之一綱一本變為一綱多本,各縣市可自立高中大學,入學管道亦多元化,九年一貫亦開始推行。在教學內容上,加強鄉土教育之教學比例與在地語言之教學,課堂上開始出現閩南語、客家話及南島語族語言教育。但由於九年一貫之綱要文句太含糊,內容乃分階段而非分學年或學期,肇使各版學科教科書內容差異大(特別是社會科),因此近數年來有部分縣市要求恢復一綱一本,或透過各種名目,實行實際上之縣市內一綱一本。 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2002年廢除大學聯考後,開始實施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測驗,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 同時,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也成為了教育界的焦點。
伴隨經濟發展,臺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在1970年代,臺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倡「客廳即工場」,成為一道奇觀。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導致各都會人口激增,形成了大臺北地區等都會圈。隨著人口的流動,家庭結構也隨之變化,小家庭結構成為社會的絕對主流,從而使老人安養與幼兒托教成為社會問題。隨著家庭計劃之推廣與醫療條件改善,臺灣人之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成長已由高生育率、低死亡率轉變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1951年(民國四十年),臺灣男性平均壽命為53歲,女性為57歲。2004年(民國九十三年),男性平均壽命增加為73.6歲,女性增加為79.4歲。1981年(民國七十年),全年臺灣新生人口數量為四十一萬四千人,每一婦女平均生育2.46個子女。到2004年(民國九十三年),全年臺灣新生人口數量下降到廿萬六千人,每一婦女平均生育子女僅1.18人。臺灣已經成為高齡化、少子化社會。
解嚴前,臺灣人的結社、遊行、言論、出版、新聞自由都沒有保障,加上片面重視經濟效益,底層人民權益卻橫遭剝奪,維權意識與社會發展皆不健全。1970年代後,伴隨著教育普及與中產階級興起,自主意識開始抬頭。1980年(民國九十六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標志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興起。1980年代,隨著民主運動的蓬勃展開,街頭抗爭也成為臺灣社會的常見現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綠色運動、三月學運、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等。各個少數組群亦注意維護自己的權益,如臺灣原住民族權力促進會發起之「還我姓名」「還我土地」等訴求;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成功實現開放赴大陸探親之政治訴求;客家權益促進會發起之「還我母語」運動等。男女平等亦獲得社會的重視,在立法院已有女性保障名額,女性地位顯著提升。同志團體亦時有遊行示威要求同志人權。立法院陸續通過勞基法等法令,勞工地位得到保障。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正式實施。福利制度的完善已初見端倪。近年來,大量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婦女來到臺灣,形成了外籍配偶(外籍新娘、新移民女性)族群,亦產生了一些社會適應問題。而近年的樂生療養院等事件,體現出臺灣的人權保證之處仍有欠缺所在。

多元文化

  國府遷臺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並更改街道名稱,以灌輸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和對領袖的崇拜。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只有少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滲入臺灣。而在1970年代後,伴隨著經濟的起飛,本土文化日漸興起,外國思想湧入臺灣,臺灣的文化趨向多元。如今,臺灣文化融中華、南島、日本和歐美等各種要素於一身,成為文化多樣共存的一個樣本。
文學
在國府遷臺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鄉文學,著名的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姜貴(代表作《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興是為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則有《臺北人》、《家變》等。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為陣地,重拾鄉土素材,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的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終致在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引發了鄉土文學論戰。解嚴後,文學更加多元化。近幾年,伴隨網路的興起,網路文學成為新的風潮。

美術、戲劇與音樂

  1950年代,臺灣的畫壇主流以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校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二戰後,一方面在政府的領導下,國劇(京劇)等大陸劇種在臺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是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為臺灣最具活力的藝術活動之一。光復早期,臺語歌曲一度流行,之後被官方鉗制。音樂界也被政治力延伸,創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在民間,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風行一時。1970年代,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近幾年臺灣已經成為世界華語樂壇的中心,周杰倫等歌手紅遍兩岸三地,成為了樂壇的重要力量。

電影

  國府遷臺伊始,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攝製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臺語片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為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製作的電影也在臺灣廣受歡迎,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與蔡明亮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由於後新浪潮電影之表現手法大眾多難理解,加以外國電影配額廢除後,美國好萊塢電影大舉進入臺灣,國片之環境及市場遂日漸萎縮。但近幾年,國片又有些許復甦跡象。如緯來電影台開始自製電視電影,其製作之《超級模範生》、《猴死囝仔》、《小胖的故事》、《魔鬼女教頭》等皆有一定程度之收視率。


電視與其他媒體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成立,這是臺灣的第一家電視臺。不久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陸續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但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國民黨掌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的工具。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中視播出《晶晶》,為臺灣首部連續劇。同時楊麗花、葉青歌仔戲也紛紛登上營幕。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有線電視臺,隨後在1998年又開放了首家民間經營的無線電視臺民視。而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了公視、客家電視台與原住民族電視台。但是,激烈的競爭導致電視節目嚴重商業化,收視率掛帥的風氣引人詬病,並致使媒體亂象日趨嚴重,致使大學之新聞、傳播類系所地位下降,記者、主播不再有崇高地位(有人甚至認性工作者地位高於記者),新聞自由亦日受質疑。伴隨政治的民主,黨政軍對電視也不再直接控制。
  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成為第三大報。近年來,《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格局再演變為四大報——《自由》與《蘋果》競爭第一大報,而後是《聯合》與《中時》。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傳統的中廣等之外,飛碟電台、KissRadio等亦成為重要的廣播電臺。網際網路近年來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資料來自:wiki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