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

   10103 吳宇軒
   10104 吳宏毅
   10125 陳宏碁
   10127 陳映框
   10137 蔡易臻
   10139 黎柏均

您閱覽此blog後的感覺

導覽...

 首先,歡迎您來到這個blog,本blog由國立新竹高中101的六位同學分別完成,屬於本學期全班歷史報告的的一部分。而以下將解釋如何閱覽本blog。

  在網頁的左手方,有文章列表,可以點擊觀看。而在看完文章之後,在文章的下方有"張貼意見"的按鈕,點擊之後,即可發表您的意見。
  
  我們這組報告的範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在維基百科上,對日制時期後稱為"台灣戰後時期",此便是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歷經短暫無政府狀態,稍後並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以來至今。     by 吳宇軒

文章列表

   

土地改革 by 黎柏均

中華民國政府台灣省所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

        七五減租是在中華民國38年(1949年4月14日起由台灣省公佈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由農業復興委員會委員蔣夢麟建議,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實行。與此項政策相關的法律: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則在民國40年(1951年)6月7日公佈,歷經三次修訂而實施至今。該條例規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主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總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此外,它也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陋規而產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如租約短暫、地主可任意奪佃、押租金、預收地租、作物歉收時亦需繳交的鐵租副產物租等。政府並成立了三七五租佃委員會為租佃雙方發生爭議時的仲裁。

    三七五減租對佃農是有利的政策,可是其利益被肥料換穀策抵銷,佃農大抵受益不多,並造成地主與佃農之間的對立。 

    公地放領係公地管理機關及縣(市)政府依據法令規定之實體與程序,准許符合規定之承租農民依照規定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全部放領地價後,移轉土地所有權之私法上分期付款之買賣行為,其旨在扶植自耕農,實現中華民國憲法第143條「國家對於土地之分配與整理,應以扶植自耕農及自行使用土地人為原則」之土地政策。

    國民政府台灣1951年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承領公地的農戶近三萬戶,政府將收得放領公地地價,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

    簡而言之,就是政府將公有土地准由承租之農民依照法令規定之要件及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地價後,承領人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公地放領之目的,在於扶植自耕農 

    民生主義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要點是減低田租,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於臺灣省。 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6年3月20日「從字第一〇〇五〇號」訓令規定: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依正產物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計算,是為「三七五減租」。但當時各級政府推行不力,民國38年(1949年4月14日公布實施「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更陸續訂定「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施行細則」、「臺灣省辦理私有耕地租約登記注意事項」、「臺灣省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及「臺灣省各縣市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等法規,以貫徹三七五減租政策。後為確保推行三七五減租已獲得之初步成果,即於民國40年(1951年6月7日制定公布「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作為法律依據。

    民國40年至65年(1951年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連同37年試辦部份,共計放領138,957公頃,承領農戶286,287戶。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366,416公斤,甘藷1,254,768,525公斤,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後全面實施耕者有其田,規定地主保留(中等水田三甲、旱田六甲)及免征耕地。政府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於民國42年(1953年)12月順利完成,計徵收放領耕地139,249公頃,創設自耕農戶194,823戶。放領的地價,以耕地正產物(稻穀甘藷)全年收穫總量2倍半(分十年均等攤還)。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水泥、紙業、工礦、農林等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

心得 by 黎柏均

  這是我從國中以來第一次做歷史報告。國中的歷史課每次老師要不然就一直丟給我們資料給我們背,要不然就是一直背課本並常常考試。這種方法不但將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越拉越大 ,而且也會讓我們覺得上歷史課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現在,老師要求我們坐報告,讓我不再覺得上歷史課是一件無聊的科目。

  藉著這次的報告,我們對課本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加深加廣的資訊彌補了課文的不足;讓我們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真是獲益良多阿!雖然這次做的報告並沒有盡善盡美,不過我們還是學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希望以後還能長常有報告的機會!

美麗島事件 by 陳映框

麗島事件(或高雄事件、當時政府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紀念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遭到國民黨政府鎮壓的民主運動,為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民眾示威運動,其對台灣的現代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對往後台灣社會邁向民主、自由、人權有著重大影響。對“今天的灣政治、甚至台灣主權的維護,也都扮演着相當程度的重要角色。美麗島事件的領導者施明德林義雄後來皆成為政壇上的指標人物。 

發生原因

一、美麗島之前的黨外運動(當時背景)

    許信良、余登發等人在12月25日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求恢復選舉,並主張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1979年1月21日,黨外運動的重要領袖余登發因叛亂罪遭逮捕,當時任桃園縣長的許信良於是在次日領導20多名黨外人士發動要求釋放余登發的橋頭遊行,這是國民黨統治台灣以來所發起的第一次集會遊行事件。

二、美麗島雜誌

    施明德在大牢時曾說,創辦《美麗島》的目的是「要形成沒有黨名的政黨,主張實行國會全面改選與地方首長改選」。但是同時,一群所謂的「反共義士」另外創辦了《疾風》雜誌,與《美麗島》相抗衡,甚至不斷用暴力襲擊《美麗島》的辦公室。雖然「反共義士」自稱為民間團體,但很有可能受到政府指使而對《美麗島》進行攻擊。

   《美麗島》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1979年11月發行量已經超過8萬冊。11月20日,「美麗島政團」在臺中舉辦「美麗島之夜」,會中開始籌劃在世界人權日當天在高雄舉行遊行。而這時《美麗島》雜誌在高雄的服務處已經兩次遭人砸毀,黃信介的住宅也遭到攻擊,事態一觸即發。

結果

    12月10日─這個全世界自由國家都尊重的「國際人權日」,對台灣而言,卻是一個痛創的日子─終於來臨。當天晚上,《美麗島》人士在高雄市新興區大圓環舉辦國際人權日紀念大會﹐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群眾參加。「出發前往演講」的人群中,有人私自點燃火把,治安單位據此認定「持火把遊行」違背申請之約,於是開出了鎮暴車,擺出了鎮暴隊形,包圍個大圓環﹐被圍在鎮暴部隊內的民眾人心惶惶,終於釀成一 場警民大衝突。這次大衝突的結果,約有近百名憲警受傷。

    13日清晨,警備總部採取霹靂行動,以「叛亂罪嫌」逮捕美麗島首要人員:張俊宏、姚嘉文、陳菊、呂秀蓮、林義雄、王拓、楊青矗、周平德、紀萬生、陳忠信、魏廷朝、張富忠、邱奕彬、蘇秋鎮。施明德在逃。當天警總檢查官並查封美麗島雜誌社及各地服務處。14日,警總行文立法院,經立法院同意,逮捕   立委黃信介。其後,警總又陸續逮捕相關人員約數十人。施明德經過月餘的藏匿之後,也於翌年(1980年)元月8日被捕。施明德逃亡期間,協助其逃亡並藏匿他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高俊明牧師,以及林文珍、張溫鷹、施瑞雲等多人也被捕。

    1980年2月20日,高雄市件在押人犯經軍事檢查官偵察完畢,其中黃信介、施明德、林義雄、姚嘉文、陳菊、呂秀蓮、張俊宏、林弘宣八人以「叛亂罪」提起公訴;周平德、魏廷朝、王拓、楊青矗、陳忠信、邱垂貞、李明憲、范巽綠…等共37人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4月18日,警備總部軍事法庭判決施明德無期徒刑,黃信介十四年徒刑、姚嘉文、 張俊宏、林義雄、呂秀蓮、陳菊、林弘宣各處有期徒刑12年。

影響

    雖然美麗島事件使得歷經十年艱辛凝聚而出的「黨外」政團,在一夕之間幾乎瓦解,但是這次全島性的大搜捕,卻震動全島,許多過去不關心政治的民眾,猛然驚醒,尤其隨之而來的大規模軍事審判(1980年3月18日起為期9天),更為臺灣民眾關心政治的熱度投下了催化劑。由於此案備受國際矚目(美國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甚至發表對此事件的聲明,列入美國國會紀錄),國際知名新聞媒體都派員來臺採訪。執政當局為表開明,對於此次軍事大審的新聞採訪,不像以往作太多的限制與操縱,因此各大報皆以大篇幅充份報導審訊的過程。每一位被告在法庭上的答辯,經由報端披露之後,引起社會大眾對臺灣政治問題的思考。由於審訊的重點,不是放在「與軍警衝突」的事件上,而是提昇到「叛亂」、「主張臺灣獨立」的高政治層面,因此每一位被告的答辯,都對臺灣的政治問題提出他們的「政見」,且充分顯露出他們關切臺灣前途的心情。都經由這次的軍法大審與新聞報導,無異給臺灣民眾帶來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政治教育」。由於有這次政治教育,使得在隔年的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中,重新出發的黨外候選人多能從挫敗中恢復元氣,重新整合而進入新的階段。

    美麗島事件雖然使《美麗島》政團在頃刻間潰散,但是隨之而來的大規模的軍法與司法審判,卻引出了一批辯護律師。這一群學有專精的辯護律師,由於這些律師承辦這次的案件,使他們從幕後走到幕前,紛紛投入黨外運動,成為美麗島事件後黨外反對運動的名角。像謝長廷﹑陳水扁、尤清、蘇貞昌、、李勝雄﹑張俊雄…等人,都是在擔任美麗島辯護律師之後,投入政治運動的行列。

    1980年底,恢復兩年前未完成的選舉。美麗島受刑人家屬中,有多人參選,姚嘉文之妻周清玉、張俊宏之妻許榮淑、黃信介胞弟黃天福,分別高票當選立法委員及國大代表,康寧祥也獲高票連任。黃煌雄,以及曾經於大審前為美麗島被告奔走張羅辯護律師的張德銘,也都當選立法委員。而後,美麗島被告的辯護律師尤清,也獲得黨外省議員五票的支持,當選監察委員。由於受刑人家屬的高票當選,以及辯護律師尤清的步上政途,鼓舞了後來黨外選舉運動中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更多人的參選。反對運動的陣容,增添了這批新血,使反對運動的素質更加提昇,這或許是政府在運用鎮制力來打擊美麗島黨外人士之前所萬萬沒想到的。

     6年後,1986年9月28日,「黨外」人士突破黨禁,組成民主進步黨。隔年,台灣終於解除戒嚴。 

參考資料:

1.http://hpds.ee.ncku.edu.tw/~guard/history/history009.htm

2.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四六事件 by 陳映框

六事件起於1948年,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為主體,聯合國立台灣大學所發起要求提高公費待遇的「反飢餓鬥爭」,以「救苦、救難、救饑荒」為主的學生運動。當時除了不少中國大陸的學生流亡台灣並在台大與師大就讀,而且當時台灣不少的知識份子都有社會主義的素樸理想,其中不乏由於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而對中國共產黨尋求精神寄託者,導致中國大陸的學生運動與台灣的學生運動合流。之後引發政府當局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 

    1949320日晚上915分左右,台大法學院一年級學生何景岳和師範學院(今師大)博物系學生李元勳,共乘一輛腳踏車,經過大安橋附近時,被中山路員警謝延長以違反交通規則攔下,雙方發生衝突,兩名學生被毒打一頓,並於10點左右押往台北市第四警察分局拘押。之後學生包圍台北市警察局第四分局,並提出三點要求:局長出面賠禮道歉、處分打人的警察並保證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次日,台大與師院的學生便包圍台北市警察總局,沿路高唱中國大陸的學運歌曲《你是燈 塔》、《跌倒算什麼》,並且高呼中國大陸的學運口號:「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引發當局高度關切,以為校園受到中國共產黨的統戰與滲透。329日,台大法學院舉辦營火晚會,會中高唱中國大陸解放區歌曲,消息傳到當時派任台灣的陳誠時,陳誠便決定鎮壓學生運動。 

    194946日,軍警便包圍台灣大學宿舍與師範大學宿舍進行逮捕行動,引發學生利用餐桌、椅擋住樓梯口,並且向軍警摔東西的反抗;最後軍警衝破包圍逮捕學生,並以卡車運走學生;其中師範大學治會主席周慎源雖然逃脫,但是據說不久後在清鄉中也遭到殺害。不少學生被捕後槍決,或是出走中國大陸。 

影響

    之後除了部分涉入的學生遭到逮捕、槍決的命運,之後台灣省政府命令師範大學停課,所有學生一律重新登記,而台大因屬國立大學而不受台灣省政府管轄,也就未遭「停課整頓」,當時的台大校長傅斯年並得以派訓導長探視被捕學生,同時向地方治安當局請求依法律途徑處理學生。

師範大學與台灣大學都被大力的「整頓」一番,校方實行軍事化的管理,校園戒嚴正式開始。一般認為,「四六事件」是台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濫觴。 

分析

    在該事件發生之前有二二八,之後則有白色恐怖,使四六事件的歷史定位備受關注,因為它既不適用二二八事件賠償及處理條例(因二二八在前),又不適用「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因戒嚴在後)。四六事件影響深遠,但卻居於這種尷尬的「歷史空檔」。 

資料來源

  1. http://tw.myblog.yahoo.com/jw!Ueyr9AuWEQDYrlmqgbVNkhE-/article?mid=174
  2.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85%AD%E4%BA%8B%E4%BB%B6

心得 by 陳映框


    台灣在光復後的歷史,充滿著人民的心酸與血淚,不論是二二八事件、四六事件或者是美麗島事件,但若不是經過如此的犧牲,現在的台灣會是如何我完全不敢想像!

    再完成這份報告之前,我對於現在的生活與台灣的過去幾乎不了解,就算看過歷史課本,也沒辦法很真切的感受(因為官方有所保留)但實際去收集後,我很真切的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能如此安逸與自由,都是前人努力與犧牲的結果,他們為了人權遭機槍掃射(二二八)他們為了人權遭逮捕或暗中遭殺害,還開起了清鄉的開端(四六)他們為了人民自由權遭控告而服刑(美麗島)這令我認為我應該更珍惜現在的生活,並努力進取,好好把握現在,同時也是防止過去的悲劇再度發生!

中正路的由來 by 陳映框

歷史

    中山路主要是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故以「中山」命名的建築及道路大量產生。臺灣光復之時,臺灣大量鄉鎮中原有的日式街道名稱,也被改名為中山路。 

概況

    中山路因當時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台灣各鄉鎮中,且多居於重要幹道地位。當到達一個陌生的臺灣都市,若每逢中山路及中正路,即可得知此裏應為此地最熱鬧之處。

但也因為中山路命名過多,容易造成路人混淆。例如台北縣板橋市與中和市,有時問路時需強調是指哪一個。

  衍生

    中山路配合臺灣路名制訂之規則,存有各種變體,例如「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或是「中山街」。有時也配合分段,而有「中山路一段」或是「中山一路」各種名稱。有些地方有中山街或中山橋。

   

中山路一覽

今存

台灣:中山北路:日本時代稱為「敕使街道」、中山南路:日本時代稱為「三線路」、中山路:北投溫泉博物館中山路 (高雄市):日本時代稱為「昭和通」。   

以下列舉台灣各地現今仍存有中山路的鄉鎮市

基隆市

台北市

台北縣

板橋市、樹林市、三重市、蘆洲市、永和市、中和市、淡水鎮、新莊市、八里鄉、林口鄉、泰山鄉、鶯歌鎮、三峽鎮、土城市、瑞芳鎮、金山鄉、石門鄉、三芝鄉

桃園縣

桃園市

八德市

中壢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苗栗市

臺中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埔里鎮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最重要的街道,即日治時期之「大通」,西起嘉義火車站,東至嘉義公園。

臺南縣

永康市、仁德鄉、歸仁鄉、關廟鄉

臺南市

高雄縣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羅東鎮

花蓮縣

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中華民國 

參考資料

(1)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B1%B1%E8%B7%AF&variant=zh-tw 

中山路的由來 by 陳映框

歷史

    中山路主要是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故以「中山」命名的建築及道路大量產生。臺灣光復之時,臺灣大量鄉鎮中原有的日式街道名稱,也被改名為中山路。 

概況

    中山路因當時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台灣各鄉鎮中,且多居於重要幹道地位。當到達一個陌生的臺灣都市,若每逢中山路及中正路,即可得知此裏應為此地最熱鬧之處。

但也因為中山路命名過多,容易造成路人混淆。例如台北縣板橋市與中和市,有時問路時需強調是指哪一個。

  衍生

    中山路配合臺灣路名制訂之規則,存有各種變體,例如「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或是「中山街」。有時也配合分段,而有「中山路一段」或是「中山一路」各種名稱。有些地方有中山街或中山橋。

   

中山路一覽

今存

台灣:中山北路:日本時代稱為「敕使街道」、中山南路:日本時代稱為「三線路」、中山路:北投溫泉博物館中山路 (高雄市):日本時代稱為「昭和通」。   

以下列舉台灣各地現今仍存有中山路的鄉鎮市

基隆市

台北市

台北縣

板橋市、樹林市、三重市、蘆洲市、永和市、中和市、淡水鎮、新莊市、八里鄉、林口鄉、泰山鄉、鶯歌鎮、三峽鎮、土城市、瑞芳鎮、金山鄉、石門鄉、三芝鄉

桃園縣

桃園市

八德市

中壢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苗栗市

臺中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埔里鎮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最重要的街道,即日治時期之「大通」,西起嘉義火車站,東至嘉義公園。

臺南縣

永康市、仁德鄉、歸仁鄉、關廟鄉

臺南市

高雄縣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羅東鎮

花蓮縣

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中華民國 

參考資料

(1)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B1%B1%E8%B7%AF&variant=zh-tw 

凱達格蘭大道的由來 by 陳映框

個道路前身為台北府城東門街,開闢於清朝時期。凱達格蘭是最初居住在台北地區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而「介壽」的名稱是為了慶祝前總統蔣中正(字介石)的壽辰而命名的。1947年,位於介壽路上的原台灣總督府亦更名為介壽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雖立法明定總統府為中華民國正副元首辦公場所,但無介壽館的稱謂。直到2006325日,介壽館才正式復名為總統府。 

    1996321日,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此後凱達格蘭大道就一直被賦予另一層政治意義,更成為民眾集會遊行抗議的聖地。

    早期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曾經有嚴肅的氣氛時,民衆曾經必須低頭而過。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及重慶南路一段也曾經禁行機車及腳踏車。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時,也廢除了規定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一段禁行機車及腳踏車的相關交通標誌,是陳「空間解嚴」的主張。並將總統府前廣場定名為凱達格蘭廣場,還曾經舉辦府前「飆舞」舞會。

    2007522日,台北市政府宣布把凱達格蘭大道加註改名為反貪腐大道,是取2006年倒扁運動之口號。同時,大道東側之公園路至景福門間廣場加註反貪腐民主廣場。但另一方向,這樣的舉動造成部分原住民激烈反對,媒體解讀此舉認為是郝龍斌反制中央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稱臺灣民主紀念堂的舉動。同年126日,市政府在上述大道東側的路燈柱懸掛「反貪腐民主廣場」的路標。市政府發言人羊曉東表示掛牌是為配合129日聯合國國際反貪腐日活動。媒體則解讀是反制原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卸匾的爭議。另一方面,反貪腐大道則未見任何標示。 

地標

(1)介壽公園,銅像為林森像凱達格蘭大道僅400公尺長,共有3個機關單位及2座公園。

(2)臺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

(3)中華民國外交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2號。

(4)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

(5)介壽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對面,臺北市貴陽街、襄陽路、公園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之間。園內有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銅像、與白色恐怖紀念碑。

參考資料

  1.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7%B1%E9%81%94%E6%A0%BC%E8%98%AD%E5%A4%A7%E9%81%93&variant=zh-tw

      心得感想 by吳宏毅

      這次歷史報告的主題是中華民國在台灣
      是大家都搶著要的年代
      資料正確性很高
      很多照片也都有保存下來
      人物更是貼近我們的生活
      對於很多人物的名稱不會完全陌生

      對於陳誠
      我只瞭解他曾經是中華民國的行政院長
      但他的戰績彪炳
      我從來都不知道他的偉大事蹟
      所以我想更瞭解他

      我想查詢的第二個對象是我不太熟悉的歷史名人
      吳稚暉我認為是很好的選擇
      連蔣中正都要稱他為老師
      那想必一定是個頗有影響力的人物

      我瞭解到對於歷史人物
      是無法給予整體的評價
      只能從單一事件來分析

      這次報告我深入瞭解了兩個知名的歷史人物
      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提到的知識
      也真正暸解到原來網路的資料這麼龐大
      任何資料都是唾手可得的

      人物 吳稚暉 報告人:吳宏毅



      吳 稚 暉


      一.吳稚暉生平

      吳稚暉本名吳敬恆,號稚暉
      於1865年出生在中國江蘇武進和中國江蘇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
      卒於1953年10月30日台北市


      稚暉雖是舉人,但在接觸西方文化後,思想傾向於無政府主義,後來參與孫中山主導的國民革命,孫中山信仰太平天國老兵故事即是出自吳敬恆所述。
      曾在蘇報案(蘇報案,指1903年6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當局應清政府要求,以鼓吹革命的罪名拘捕章炳麟、鄒容等人,並查封蘇報一案。)中被誤認為是告密者;也是早期國民黨內部極右派西山會議派成員之一。
      吳稚暉能廣納各文化思想,且能順應當代的思潮發展,是當代難得一見的知識份子,

      1911年後,多從事文化運動,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
      不過他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來一開始是為了自己不識字的妻子袁榮慶爾發明便於書信交流的「豆芽菜」文字,今稱「注音符號」,仍於台灣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
      除了文化運動外,他也為蔣中正的親信之一,更為蔣中正之子,蔣經國視吳稚暉為老師,所推行政策部分出自其手。

      這段期間,吳稚暉還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並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呼籲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勤工儉學」運動造就了很多青年才俊,譬如周恩來、鄧小平等

      吳稚暉可用放蕩、不修邊幅形容,經常睡大車店,甚至在住所周圍的空地上方便。



      二.吳稚暉的有趣事績 :


      輕時留學日本,在留學生大會上,他上臺大罵西太後慈禧,罵到一半時,不小心鬆了腰帶,褲子掉了下來。他不慌不忙提上褲子,照罵不誤。

      吳稚暉最有名的“絕活”還是罵人。
      他寫文章,髒話連篇,極其難聽,“正言斜語、國罵村罵、市井俚語”,全部用上。如果他只罵你是“豬狗”,那是最最輕微的髒話了。

      另一次,蔣介石攜宋美齡前去拜訪他,他不喜歡宋的打扮,命令家人鎖門關窗。
      蔣介石的侍衛在外面叫了半天門,他大怒之下推開窗戶,指著蔣大喊:“吳稚暉不在家”。

      脾氣如此之臭的吳老先生,卻也有大度的時候。
      一次,在一個討論漢字注音符號的大會上,一名叫王照的學者與他爭辯到面紅耳赤,突然破口大罵他“老王八蛋,只知道嘻皮笑臉”。
      眾人大驚,以為必將引發罵戰,誰知這老先生嘻嘻一笑說:”哎呀,你弄錯了吧,姓王的不是我,我姓吳。”
      這就是吳稚暉先生的長處啊。

      曾對人說,自己“官是一定不必做的,國事是一定不可不問的”。
      雖然他被挂了許多虛職,但是從來都不到任。他一生只領著一份中央監察委員的薪水,卻從不去辦事,緊急公文送來,他就胡亂簽署。

      而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和鼓吹科學精神上。
      儘管年過五旬,他仍然不斷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鼓吹科學和工業文明。
      到了60歲時,他還為《民國日報》的《科學周報》寫了許多生動幽默的“編輯話”。
      對科學、理性和社會進步的肯定和傳播,以及對所謂“東方精神文明”及其落後現實的批判,成為他終身努力宣揚的思想。






      1946年,國民政府宣佈結束訓政階段,在南京確立了《中華民國憲法》,隨後蔣中正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圖為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介石。
      這個歷史時候所拍攝下的照片,至今仍然是台灣歷史教科書裏的重要圖片。
      因此,很多台灣對他的印象是「制憲大老」。

      1953年10月30日深夜,吳敬恆逝於台北,享年89。
      蔣中正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蔣經國遵從其遺願,將骨灰灑向金門南海。
      隔年,連基座高達四公尺以上的銅像於臺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成為當時台北市的地標之一。
      1990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氣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銅像今放於士林至善公園。
      然而,著名歷史作家李敖曾在《李敖笑傲江湖》中提到是蔣介石不願吳稚暉死在10月31日蔣中正的生日,而於當夜11點28分將其氧氣管通通拔走,使吳稚暉提早死亡。

      民初人物 陳誠 報告人:吳宏毅

      陳 誠
      一.陳誠生平

      生於1897年1月4日浙江省青田縣高市
      於1965年3月4日台北市辭世
      享年68歲

      陳誠(1897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浙江青田人。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副總統等職。
      陳誠主政台灣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國民黨在台統治作用甚大。
      陳誠是蔣中正的親信,四大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

      陳誠是國軍中的幹將,參與多次圍剿紅軍,曾分別任各路總指揮。
      1935年第五次圍剿紅軍時,任前敵總指揮,攻陷廣昌、瑞金在重鎮。
      之後曾任「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總」,進剿陝西紅軍根據地。
      在永嘉,嘉慶等地;名為剿共,屠殺婦孺。
      西安事變時,陳誠與蔣中正同時被扣,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出對蔣的極大忠誠。
      西安事變後陳誠負責改編張學良、楊虎城部隊。
      抗戰時,任第三戰區前敵指揮,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六戰區司令等職,參與過的大戰役有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

      陳誠為企圖打通北寧路,於1948年1月發起公主屯戰役,卻導致國軍新五軍被殲的下場,此震憾了東北行轅與南京中央,憤怒的蔣中正親率國防部作戰次長劉斐、陸軍副總司令范漢傑赴瀋垣開會,追究戰敗責任,在病中的陳誠於5月被免職。
      10月到臺灣陽明山養病,並在1949年接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並在該年8月兼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坐鎮臺北,指揮東南區戰事。

      到臺灣後,陳誠主張「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實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發行新臺幣、之後又實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農業培植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他也曾任中國國民黨副總裁,有論者認為在陳誠去世前,國民黨的臺灣時代可說是蔣陳政治時期。

      蔣中正乃是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軍隊與黨務並不假手他人,陳誠在臺灣的政績主要屬於經濟跟民政,並親自主持石門水庫的興建。
      此時期相對於蔣中正,陳誠的聲譽乃是來自民政與經濟,跟大陸時期可謂大相逕庭。

      雖說陳誠對蔣中正忠誠,但在人事上並非沒有自己意見。
      此期在俞鴻鈞內閣下臺後,陳誠以副總統之尊兼任行政院長,俞閣之教育部長是張其昀,蔣中正希望張能留任教長,曾親自與張拜訪陳誠;
      但陳誠認為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更為合適,予以拒絕,蔣也只好接受。

      二.評價


      誠在大陸情勢逆轉的關鍵時刻,整編來臺部隊、改革幣制、穩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規畫地方自治;是蔣中正以外的第二號人物,對臺灣社會與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

      陳誠用人唯才,較不論籍貫、派系,只要善戰,有才能,大都爭取其加入第18軍。而蔣中正亦放任陳誠重用曾反對自己的人,如陳誠禮遇張發奎,並曾言可讓張指揮其第18軍

      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頒佈了《戒嚴令》並造成之後的白色恐怖的開始,對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但部分看法認?,政治上的清除異己固然殘酷,但戒嚴的實施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政治與社會基礎。
      當時中華民國雲南省立法委員羅蘅,在國民大會上有「殺陳誠以謝國人」之提案。

      陳誠死後,蔣中正曾題一輓聯:
      「 光復志節己至最後奮鬥關頭,那堪弔此國殤,果有數耶
      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 」




      三.經歷
      陳誠曾擔任許多重要職位

      浙江省第六師第六團第三連見習官(1922年-1923年)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上尉特別官佐(1924年-1925年)
      國民革命軍砲兵營第一連上尉連長(1925年-1926年)
      國民革命軍砲兵營第二營少校連長(1925年-1926年)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1928年-1929年)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1929年-1930年)
      軍政部常務次長(1936年12月2日-1938年1月27日)
      廬山軍官訓練團教育長(1937年-1938年)
      政治部部長(1938年1月12日-1940年8月31日)
      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1938年1月-1949年9月)
      遠征軍司令長官(1939年-1945年)
      湖北省政府主席(1940年9月-1944年)
      軍政部部長(1944年11月20日-1946年5月31日)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5年-)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 (紅字)(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13日)
      參謀本部參謀總長(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13日)
      臺灣省政府(第二任)主席(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1949年8月-1949年3月)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1949年9月-1944年11月)
      行政院院長(重要)(1950年3月10日-1954年5月26日)
      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1950年3月10日-1963年9月)
      總統府(第二任)副總統(重要)(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7月16日-1965年3月5日)
      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年-1964年)
      中國國民黨副總裁(1957年1月-1965年3月5日)
      行政院(第七任)院長(1958年7月4日-1963年12月10日)
      總統府(第三任)副總統(1960年5月20日-1965年3月5日)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台重要職位

      第2-3任中華民國副總統
      任期
      1954年5月20日 – 1965年3月5日
      總統 蔣中正
      前任 李宗仁
      繼任 嚴家淦


      第5、7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50年3月15日 – 1954年5月31日
      前任 閻錫山
      繼任 俞鴻鈞
      任期
      1958年7月15日 – 1963年12月15日
      前任 俞鴻鈞
      繼任 嚴家淦
      由於一些原因
      借用吳宇軒的帳號
      資料仍然是吳宏毅整理的

      感想 by 黎柏均

      本文因組長(要扣分請扣他)忘記登入發文....,因此星期三晚上後即可觀看

      心得 by吳宇軒

        這次的歷史作業,報告的是中華民國的近代與現代史,大概就是日治時期以後到現在。而在那時所發生的事情,在現代人民心中,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比如說228、美麗島、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對現今的社會也仍有一定的影響。

        從光復到現在,整個台灣的局勢變動相當的大,不管是政治、經濟、外交、人民各種部份,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年中,從原本的殖民地,蛻變為一個在許多地方都有節出表現的國家。而正因為我們生活在此年代,所以我們更應該去了解現代我們國家的歷史,徹底的了解,才不會忘本。
        在準備這個報告時,因為是屬於近現代的,所以影片、照片等等的資訊也都有相當的齊全度,對準備資料上來說,有相當的影響。而有許多事件,相對於現在,或許還屬於"時事"!在經過這樣下來之後,我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歷史,了解程度也就更深了!

      馬英九 by 黎柏均

      馬英九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出生於英屬香港九龍廣華醫院中國國民黨黨內戰後世代的代表人物[1]。他自美國哈佛大學業後,即返回台灣並逐漸於台灣政壇嶄露頭角[2]擔任過的主要職務計有法務部部長、陸委會副主委、台北市市長及中國國民黨主席等。

          馬英九於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以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身分參選該次總統選舉並以過半票數當選,於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

      早年生活

          馬英九祖籍湖南省湘潭縣馬家堰(另一說法是湖南省衡山縣,因為馬的祖母向太夫人曾改嫁同樣姓馬的男子,繼祖父祖籍衡山,故跟繼祖父改籍貫)[3],出生於英屬香港九龍廣華醫院[4]曾居於調景嶺[5]。父親馬鶴凌,在抗日戰爭時加入青年軍[6],後則從事公務;最高公職為行政院青輔會十二職等處長,退休前的職務是國民黨中央考紀會副主委。母親秦厚修曾任中央銀行外匯局科長,家中育有5個子女,馬英九是唯一的兒子。

          馬英九的名字是源自於馬家族譜,「英」為「上尊大人,英才繼起」 ,「九」則是希望能以「九思立身」並且「體健九如」[7]

      他在一歲時隨雙親搬來台灣,初中時就讀台北大安初中,高中時就讀台北市的建國中學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旋服預備軍官役(軍種為海軍陸戰隊),任職左營海軍後勤司令部。

      1974年,考取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美國攻讀法律,獲得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76年紐約大學政治教授,也同時是馬鶴凌老友熊玠的指導之下[8],獲得紐約大學法學碩士(LL.M.)。1981年在指導教授孔傑榮之下獲得佛大學法學博士(S.J.D.)學位。自大學三年級(民國六十年四、五月 一九七一)聼丘宏達先生的演講之後,馬英九決心對有關釣魚臺的國際法問題、嘗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後,丘宏達先生持續發揮對他的影響力,也是他當選總統後第一通國際長途電話致電的對象。[9] 在研究國際法的過程中,馬英九認爲影響他最大的老師有兩位。一位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宋恩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Louis B. Sohn),另一位是紐約大學法學院的樓文斐教授(Professor Andreas F. Lowenfeld)。前一位指導他撰寫博士論文,訓練他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後一位領他進入國際經濟法的殿堂,並使他建立公法與經濟法並重的觀念。馬英九在美國留學期間和周美青結婚,後育有兩位女兒,馬唯中、馬元中[10];同時,參加了由國民黨組織的右派的反共愛國聯盟[11]馬英九在哈佛時,課餘也兼任《波士頓通訊》的主編。列引幾段馬英九當時的文章[12] 與左派鬥爭,同時與國民黨外對抗。該刊物,如同大陸的「內參」一樣,是當時在台灣的每一位部會首長必看,他在海外的種種愛國表現,蔣經國都注意到。[13] 同時,他也是紐約市柯爾迪茲法律事務所的實習律師,馬里蘭大學學院的研究顧問。由於曾任政治立場偏國民黨《波士頓通訊》的主編,民進黨批馬是職業學生[14]不過馬英九透過幕僚鄭重否認此指控,並解釋馬英九撰寫文章之動機為「愛國與反台獨」[15]

          馬英九長期為慢跑游泳愛好者,創造出年輕健康形象,並積極籌辦與參與運動、藝術活動,以及公益活動,如2004年—2005年跨年晚會時,在倒數時刻為印度洋大地震受難者祈福。特別費案調查時,馬英九拿出財產流向說明時,列表顯示馬英九市長8年任內,捐款資助弱勢與慈善團體超過6000萬新台幣。 [16]

      政治生涯

      擔任蔣經國幕僚

          1981年,馬英九回到台灣,適逢錢復正在為蔣經國尋覓英文秘書,馬英九經人介紹與其他數人被列於候選名單之中,蔣經國因馬英九家世簡單清白,遂把他安排在身邊擔任英文秘書,從事翻譯工作。1982年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1984年,接下陳履安的工作,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負責政黨外交工作,致力於突破中共的外交封鎖。 1986年通過甲等特考[17]

      入閣

          1988年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委員會工作會報執行秘書,1990年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員。1991年馬英九升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且當選國民黨不分區國民大會代表

      1993年連戰出任行政院院長,馬英九受邀出任法務部部長,以嚴辦地方上的黑金勢力受到矚目。由於辦案力度過猛,成為黨內的箭靶,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曾言:「差點把國民黨搞垮!」結果由於強大壓力下,1996年馬英九轉任為不管部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

      1997年,連戰內閣飽受白曉燕命案等政治風雨,馬英九提出「辭官退隱」聲明,不參選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在程序爭議下(在截止日期後月餘提出申請),取得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專任教職,並表示以後專心教育,不再涉足政事,不參與台北市選舉[18]

      臺北市長

       

          1997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之中,陳水扁以台北市長的身份領軍組成「寶島希望助選團」全台助選,造成國民黨拱手讓出逾半數的縣市執政權,展現「以地方包圍中央」的執政雄心,國民黨在此情勢之下渴望出現一位可以對抗陳水扁的從政黨員。1998年,經多人勸進與其父馬鶴凌的勸說,馬參加台北市市長選舉國民黨內初選,當時馬被黨內認為是唯一有希望擊敗陳水扁的強棒。馬在國民黨初選中勝出,成為該屆台北市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此次選舉是馬英九首次接受民意考驗,在投入選戰之前,馬英九從來沒有參選的實戰經驗,反觀馬英九的對手,則是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市長,在擔任市長前,陳水扁還歷經台北市議員、立委、縣長選戰洗禮,已是選舉沙場老將。雖然1996年陳水扁在一場婚禮致詞時表示1994年最怕就是馬英九會出來選[19],但陳水扁挾有出色政績、具有戰鬥力的幕僚團隊,馬英九雖有國民黨在中央執政的龐大資源,兩人的聲勢始終維持在伯仲之間。除了陳水扁外,馬英九還面對新黨籍的前立法委員王建煊可能瓜分藍營選票的挑戰,在前一次市長選舉之中,儘管台北市選民結構藍大於綠,陳水扁獲勝的原因多少與新黨趙少康、國民黨黃大洲同室操戈有關。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的葉菊蘭以「新賣台集團的棋子」批評馬英九,而陳水扁也以「台灣土狗對上香港貴賓狗」比喻他與馬英九的競爭,但在選前數日,時任總統與國民黨黨主席的李登輝在造勢晚會中問馬未來要走什麼路,馬英九答稱「走李總統民主改革的路」,隨後李登輝牽起馬英九的手高喊「新台灣人!」,此舉被認為讓馬英九拉住了本省族群選票[20]最後,在王建煊展現「成功不必在我」的陪選態度下,棄保效應發生,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擊敗陳水扁(得票率45.91%)、王建煊(得票率2.97%)等對手而獲得勝選。

      雖然馬英九在當選市長之後不久,即宣佈將爭取連任,但在2002台北市市長選舉前,有傳聞指馬英九可能不參選以備角逐2004年的總統選舉最後馬英九仍然參與該年的台北市市長選舉以尋求連任。他並於參選同時,宣佈要以「不一樣的方式」來打這場選戰,因此選舉方式著重於發表政見,舉行各種與市民的討論會等,其競選對手民主進步黨所推派的候選人李應元也著重於政見發表。由於出生地的關係,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在為同黨籍候選人李應元站台的演說中,以「香港腳走香港路」、是在選「台北特首」嚴厲批評馬英九。[21]

      最後結果馬英九以64.11%的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籍候選人李應元(得票率35.89%)獲得連任。 [22][23]

      交通建設

          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期內,屬於大眾運輸的台北捷運6條路線,包括新店線、小南門線、小碧潭支線、南港線、板橋線、土城線完工通車,8年來每日載客量成長為6.3倍[24]並在Nova及CoMET會員系統中可靠性達到第一(2004年、2005年)[25]。不過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時,由於馬市府防洪評估錯誤,造成抽水站失效,台北市區汪洋一片,大水並湧入捷運隧道,並讓台北捷運藍線停駛、捷運台北車站停用長達3個月,對台北交通造成影響。事後,監察院通過糾正案糾正台北市政府,認為台北市政府在納莉風災期間,捷運設施事前未加強防洪整備及緊急應變演練,以及工務局、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橫向聯繫不足,導致捷運系統淹水受創且擴大災情,確有違失。[26]

      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增加公車專用道設置,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但其中羅斯福路忠孝東西路公車專用道置,原本是希望能提高市民利用大眾運輸系統,不過由於路線規劃與周圍交通評估失當,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在啟用後對道路交通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民怨不斷,而羅斯福路沿線里長都連署反對,羅斯福路已被譏為全國最易肇事的路段。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至今仍未啟用,而忠孝東路公車專用道的實施已停止。[27][28][29]

      道路方面,馬英九任內完成連結福高三甲與市區的信義快速道路以及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為臺灣在營運中機場跑道地下進行施工的首例。此外還有環東大道通車,南京東路正氣橋的改建,以及在萬華車站鐵路地下化後,開通艋舺大道與華翠大橋,並整建基隆河百齡橋、承德橋、民權大橋、麥帥一橋、麥帥二橋與中山新橋等6座橋樑,進行照明美化與景觀改善工程。並且完成120公里腳踏車道,95年度串聯臺北縣市河濱腳踏車道。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台北貓空纜車初期故障頻傳

          2007年貓空空中纜車完工通車,兼具觀光以及大眾運輸功能,成為台灣的熱門新景點。不過貓空纜車上線初期曾經出現過數次運轉中斷的狀況,由台北市研考會在營運一個多月後發布的調查顯示,市民對於貓空纜車滿意者僅14%,不滿意者達32%[30]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批評貓空纜車的設置,凸顯出馬英九的政策缺乏全面的考量。[31]一些市議員直指是「台北最大違建」[32],並與立委並提出瀆職控告[33]甚至當時亦有媒體評論這將衝擊馬英九的總統選情[34]不過在經過捷運公司與廠商努力改善下,整體滿意度已有大幅提昇,根據臺北捷運公司委託透真市場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市調公司,於2008年1月2日2008年1月13日在貓纜各車站進行最新旅客滿意度調查,整體滿意度已高達80.3%。[35]

          北市府於1999年規劃,採「政府帶頭,民間建置和經營」的BOT模式,由政府提供公共場所、業者出資建置經營的方式,打造「無線寬頻網路城市」。 這項建設也讓台北市政府獲得2006年美國「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的智慧城市首獎,擊敗美國克里夫蘭、英國曼徹斯特、中國天津等入圍城市。無線寬頻的硬體建設為台北贏得全球最大無線網路城市的殊榮,使用率卻屢受外界批評。然而,面臨使用人數偏低、訊號不穩定、加值服務內容不夠吸引人等批評[36][37],以及面臨3GHSDPA技術的威脅,負責營運的安源資訊還是深具信心[38]

      產業及經濟

          在經濟投資方面,馬英九政府整合了東區商業資源,如台北101台北世貿等,舉辦各式展覽招商。進行全市無線網路系統Wifly的架設,雖然Wifly讓台北市晉升為世界最大的無線網路都市,但因收費問題令使用人數不如預期,截至2006年7月的使用人數只有4萬人[39]不到全市人口3%。

      任內全力推動之臺北內湖科技園區2006年全年營收達新台幣22,933億元(總公司設於內科之所有公司營收總和,非單純內科所創造營收,故此說法過於誇大。),南港軟體工業園區營收亦達1,448億元。

          在體育方面,在原台北市立棒球場位置興建了台北小巨蛋市政府也推動一行政區一市民運動中心的政策,整建暨有的體育場館,設立五座運動中心委外經營,以平價的價錢的提供運動空間。 ‎ 2001年台北市舉辦亞洲盃女子足球賽,台北市議員段宜康等人指控台北市員警取締並沒收民眾自行攜入的中華民國國旗卻放任中國五星紅旗十二面在場內揮舞而未受到警方干擾[41]台北市政府的回應是台北市政府只是協辦單位,實際的執行都是配和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足球協會而中華足協同意台北市政府的說法,承認是自己要求警察配合,並強調這是「奧會模式」(實際上奧會模式根本就沒規範觀眾不能帶國旗。),以柔性勸導民眾收起國旗並無不妥,[42]並稱因為段宜康的批評,暫時不願再申辦國際比賽。[43]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標誌

      2003年,由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與台北市政府合組的申辦團,代表台灣,以52票比32票,擊敗希臘雅典取得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預計有來自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名運動員參賽

      台北市政府是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成立體育處。《偉哉!殺手!馬英九!》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