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歡迎您來到這個blog,本blog由國立新竹高中101的六位同學分別完成,屬於本學期全班歷史報告的的一部分。而以下將解釋如何閱覽本blog。
導覽...
土地改革 by 黎柏均
三七五減租是在中華民國38年(1949年) 三七五減租對佃農是有利的政策,可是其利益被肥料換穀政 公地放領係公地管理機關及縣(市) 國民政府在台灣於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 簡而言之, 民生主義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要點是減低田租, 民國40年至65年(1951年—1976年)
心得 by 黎柏均
這是我從國中以來第一次做歷史報告。國中的歷史課每次老師要不然就一直丟給我們資料給我們背,要不然就是一直背課本並常常考試。這種方法不但將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越拉越大 ,而且也會讓我們覺得上歷史課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現在,老師要求我們坐報告,讓我不再覺得上歷史課是一件無聊的科目。
美麗島事件 by 陳映框
美麗島事件(或高雄事件、當時政府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 發生原因 一、美麗島之前的黨外運動(當時背景) 許信良、余登發等人在12月25日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要 二、美麗島雜誌 施明德在大牢時曾說,創辦《美麗島》的目的是「 《美麗島》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結果 12月10日─這個全世界自由國家都尊重的「國際人權日」, 13日清晨,警備總部採取霹靂行動,以「叛亂罪嫌」 1980年2月20日,高雄市件在押人犯經軍事檢查官偵察完畢, 4月18日,警備總部軍事法庭判決施明德無期徒刑, 影響 雖然美麗島事件使得歷經十年艱辛凝聚而出的「黨外」政團, 美麗島事件雖然使《美麗島》政團在頃刻間潰散, 1980年底,恢復兩年前未完成的選舉。美麗島受刑人家屬中, 6年後,1986年9月28日,「黨外」人士突破黨禁, 參考資料: 1.http://hpds.ee.ncku.edu.tw/~ 2.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yue.wikipedia.org/
四六事件 by 陳映框
四六事件起於1948年,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為主體, 1949年3月20日晚上9點15分左右, 1949年4月6日, 影響 之後除了部分涉入的學生遭到逮捕、槍決的命運, 師範大學與台灣大學都被大力的「整頓」一番, 分析 在該事件發生之前有二二八,之後則有白色恐怖, 資料來源
心得 by 陳映框
台灣在光復後的歷史,充滿著人民的心酸與血淚, 再完成這份報告之前,我對於現在的生活與台灣的過去幾乎不了解,
中正路的由來 by 陳映框
歷史 中山路主要是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故以「中山」 概況 中山路因當時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台灣各鄉鎮中, 但也因為中山路命名過多,容易造成路人混淆。 衍生 中山路配合臺灣路名制訂之規則,存有各種變體,例如「中山北路」 中山路一覽 今存 台灣:中山北路:日本時代稱為「敕使街道」、中山南路: 以下列舉台灣各地現今仍存有中山路的鄉鎮市 基隆市 台北市 台北縣 板橋市、樹林市、三重市、蘆洲市、永和市、中和市、淡水鎮、 桃園縣 桃園市 八德市 中壢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苗栗市 臺中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埔里鎮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最重要的街道,即日治時期之「大通」,西起嘉義火車站, 臺南縣 永康市、仁德鄉、歸仁鄉、關廟鄉 臺南市 高雄縣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羅東鎮 花蓮縣 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中華民國) 參考資料 (1)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
中山路的由來 by 陳映框
歷史 中山路主要是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故以「中山」 概況 中山路因當時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台灣各鄉鎮中, 但也因為中山路命名過多,容易造成路人混淆。 衍生 中山路配合臺灣路名制訂之規則,存有各種變體,例如「中山北路」 中山路一覽 今存 台灣:中山北路:日本時代稱為「敕使街道」、中山南路: 以下列舉台灣各地現今仍存有中山路的鄉鎮市 基隆市 台北市 台北縣 板橋市、樹林市、三重市、蘆洲市、永和市、中和市、淡水鎮、 桃園縣 桃園市 八德市 中壢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苗栗市 臺中縣 臺中市 南投縣 埔里鎮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最重要的街道,即日治時期之「大通」,西起嘉義火車站, 臺南縣 永康市、仁德鄉、歸仁鄉、關廟鄉 臺南市 高雄縣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羅東鎮 花蓮縣 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中華民國) 參考資料 (1) 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
凱達格蘭大道的由來 by 陳映框
這個道路前身為台北府城東門街,開闢於清朝時期。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 早期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曾經有嚴肅的氣氛時, 2007年5月22日, 地標 (1)介壽公園,銅像為林森像凱達格蘭大道僅400公尺長,共有 (2)臺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 (3)中華民國外交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2號。 (4)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 (5)介壽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對面,臺北市貴陽街、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銅像、與白色恐怖紀念碑。 參考資料
心得感想 by吳宏毅
是大家都搶著要的年代
資料正確性很高
很多照片也都有保存下來
人物更是貼近我們的生活
對於很多人物的名稱不會完全陌生
對於陳誠
我只瞭解他曾經是中華民國的行政院長
但他的戰績彪炳
我從來都不知道他的偉大事蹟
所以我想更瞭解他
我想查詢的第二個對象是我不太熟悉的歷史名人
吳稚暉我認為是很好的選擇
連蔣中正都要稱他為老師
那想必一定是個頗有影響力的人物
我瞭解到對於歷史人物
是無法給予整體的評價
只能從單一事件來分析
這次報告我深入瞭解了兩個知名的歷史人物
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提到的知識
也真正暸解到原來網路的資料這麼龐大
任何資料都是唾手可得的
人物 吳稚暉 報告人:吳宏毅
一.吳稚暉生平
吳稚暉本名吳敬恆,號稚暉
於1865年出生在中國江蘇武進和中國江蘇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
卒於1953年10月30日台北市
吳
稚暉雖是舉人,但在接觸西方文化後,思想傾向於無政府主義,後來參與孫中山主導的國民革命,孫中山信仰太平天國老兵故事即是出自吳敬恆所述。
曾在蘇報案(蘇報案,指1903年6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當局應清政府要求,以鼓吹革命的罪名拘捕章炳麟、鄒容等人,並查封蘇報一案。)中被誤認為是告密者;也是早期國民黨內部極右派西山會議派成員之一。
吳稚暉能廣納各文化思想,且能順應當代的思潮發展,是當代難得一見的知識份子,
1911年後,多從事文化運動,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
不過他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來一開始是為了自己不識字的妻子袁榮慶爾發明便於書信交流的「豆芽菜」文字,今稱「注音符號」,仍於台灣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
除了文化運動外,他也為蔣中正的親信之一,更為蔣中正之子,蔣經國視吳稚暉為老師,所推行政策部分出自其手。
這段期間,吳稚暉還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並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呼籲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勤工儉學」運動造就了很多青年才俊,譬如周恩來、鄧小平等
吳稚暉可用放蕩、不修邊幅形容,經常睡大車店,甚至在住所周圍的空地上方便。
二.吳稚暉的有趣事績 :
年
輕時留學日本,在留學生大會上,他上臺大罵西太後慈禧,罵到一半時,不小心鬆了腰帶,褲子掉了下來。他不慌不忙提上褲子,照罵不誤。
吳稚暉最有名的“絕活”還是罵人。
他寫文章,髒話連篇,極其難聽,“正言斜語、國罵村罵、市井俚語”,全部用上。如果他只罵你是“豬狗”,那是最最輕微的髒話了。
另一次,蔣介石攜宋美齡前去拜訪他,他不喜歡宋的打扮,命令家人鎖門關窗。
蔣介石的侍衛在外面叫了半天門,他大怒之下推開窗戶,指著蔣大喊:“吳稚暉不在家”。
脾氣如此之臭的吳老先生,卻也有大度的時候。
一次,在一個討論漢字注音符號的大會上,一名叫王照的學者與他爭辯到面紅耳赤,突然破口大罵他“老王八蛋,只知道嘻皮笑臉”。
眾人大驚,以為必將引發罵戰,誰知這老先生嘻嘻一笑說:”哎呀,你弄錯了吧,姓王的不是我,我姓吳。”
這就是吳稚暉先生的長處啊。
曾對人說,自己“官是一定不必做的,國事是一定不可不問的”。
雖然他被挂了許多虛職,但是從來都不到任。他一生只領著一份中央監察委員的薪水,卻從不去辦事,緊急公文送來,他就胡亂簽署。
而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和鼓吹科學精神上。
儘管年過五旬,他仍然不斷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鼓吹科學和工業文明。
到了60歲時,他還為《民國日報》的《科學周報》寫了許多生動幽默的“編輯話”。
對科學、理性和社會進步的肯定和傳播,以及對所謂“東方精神文明”及其落後現實的批判,成為他終身努力宣揚的思想。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eB93rDEivUuU46JLKlpWool4N_wo23zFVkAlMNAAfsN5pVA8kI3IlAzASA1iB0yO4R11AUBqzdFujlGUCcj7qpKQCbLZK_8JnE-YNoLtYsN_Ap8eZl_c9D16qCU8XXPhYfs4y4S2Vwjq-/s400/2.jpg)
1946年,國民政府宣佈結束訓政階段,在南京確立了《中華民國憲法》,隨後蔣中正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圖為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介石。
這個歷史時候所拍攝下的照片,至今仍然是台灣歷史教科書裏的重要圖片。
因此,很多台灣對他的印象是「制憲大老」。
1953年10月30日深夜,吳敬恆逝於台北,享年89。
蔣中正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蔣經國遵從其遺願,將骨灰灑向金門南海。
隔年,連基座高達四公尺以上的銅像於臺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成為當時台北市的地標之一。
1990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氣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銅像今放於士林至善公園。
然而,著名歷史作家李敖曾在《李敖笑傲江湖》中提到是蔣介石不願吳稚暉死在10月31日蔣中正的生日,而於當夜11點28分將其氧氣管通通拔走,使吳稚暉提早死亡。
民初人物 陳誠 報告人:吳宏毅
一.陳誠生平
生於1897年1月4日浙江省青田縣高市
於1965年3月4日台北市辭世
享年68歲
陳誠(1897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浙江青田人。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副總統等職。
陳誠主政台灣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國民黨在台統治作用甚大。
陳誠是蔣中正的親信,四大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
陳誠是國軍中的幹將,參與多次圍剿紅軍,曾分別任各路總指揮。
1935年第五次圍剿紅軍時,任前敵總指揮,攻陷廣昌、瑞金在重鎮。
之後曾任「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總」,進剿陝西紅軍根據地。
在永嘉,嘉慶等地;名為剿共,屠殺婦孺。
西安事變時,陳誠與蔣中正同時被扣,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出對蔣的極大忠誠。
西安事變後陳誠負責改編張學良、楊虎城部隊。
抗戰時,任第三戰區前敵指揮,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六戰區司令等職,參與過的大戰役有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
陳誠為企圖打通北寧路,於1948年1月發起公主屯戰役,卻導致國軍新五軍被殲的下場,此震憾了東北行轅與南京中央,憤怒的蔣中正親率國防部作戰次長劉斐、陸軍副總司令范漢傑赴瀋垣開會,追究戰敗責任,在病中的陳誠於5月被免職。
10月到臺灣陽明山養病,並在1949年接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並在該年8月兼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坐鎮臺北,指揮東南區戰事。
到臺灣後,陳誠主張「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實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發行新臺幣、之後又實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農業培植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他也曾任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M2RV9NFwM9eNxSg6B3eZ_14UmHrmmoZQ7WSB75uo__QXP4fSGQZa5hmObuI2bkScPpn3IHjfVoWVvCopszzXHnI8fwTluwYPpY-y55P3z9BhuEaJdwOThrKs1vP99ZzobGMZQ6Esde0Kz/s320/c02_12.jpg)
蔣中正乃是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軍隊與黨務並不假手他人,陳誠在臺灣的政績主要屬於經濟跟民政,並親自主持石門水庫的興建。
此時期相對於蔣中正,陳誠的聲譽乃是來自民政與經濟,跟大陸時期可謂大相逕庭。
雖說陳誠對蔣中正忠誠,但在人事上並非沒有自己意見。
此期在俞鴻鈞內閣下臺後,陳誠以副總統之尊兼任行政院長,俞閣之教育部長是張其昀,蔣中正希望張能留任教長,曾親自與張拜訪陳誠;
但陳誠認為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更為合適,予以拒絕,蔣也只好接受。
二.評價
陳
誠在大陸情勢逆轉的關鍵時刻,整編來臺部隊、改革幣制、穩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規畫地方自治;是蔣中正以外的第二號人物,對臺灣社會與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
陳誠用人唯才,較不論籍貫、派系,只要善戰,有才能,大都爭取其加入第18軍。而蔣中正亦放任陳誠重用曾反對自己的人,如陳誠禮遇張發奎,並曾言可讓張指揮其第18軍
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頒佈了《戒嚴令》並造成之後的白色恐怖的開始,對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但部分看法認?,政治上的清除異己固然殘酷,但戒嚴的實施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政治與社會基礎。
當時中華民國雲南省立法委員羅蘅,在國民大會上有「殺陳誠以謝國人」之提案。
陳誠死後,蔣中正曾題一輓聯:
「 光復志節己至最後奮鬥關頭,那堪弔此國殤,果有數耶
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 」
三.經歷
陳誠曾擔任許多重要職位
浙江省第六師第六團第三連見習官(1922年-1923年)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上尉特別官佐(1924年-1925年)
國民革命軍砲兵營第一連上尉連長(1925年-1926年)
國民革命軍砲兵營第二營少校連長(1925年-1926年)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1928年-1929年)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1929年-1930年)
軍政部常務次長(1936年12月2日-1938年1月27日)
廬山軍官訓練團教育長(1937年-1938年)
政治部部長(1938年1月12日-1940年8月31日)
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1938年1月-1949年9月)
遠征軍司令長官(1939年-1945年)
湖北省政府主席(1940年9月-1944年)
軍政部部長(1944年11月20日-1946年5月31日)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5年-)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 (紅字)(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13日)
參謀本部參謀總長(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13日)
臺灣省政府(第二任)主席(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1949年8月-1949年3月)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1949年9月-1944年11月)
行政院院長(重要)(1950年3月10日-1954年5月26日)
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1950年3月10日-1963年9月)
總統府(第二任)副總統(重要)(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7月16日-1965年3月5日)
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年-1964年)
中國國民黨副總裁(1957年1月-1965年3月5日)
行政院(第七任)院長(1958年7月4日-1963年12月10日)
總統府(第三任)副總統(1960年5月20日-1965年3月5日)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台重要職位
第2-3任中華民國副總統
任期
1954年5月20日 – 1965年3月5日
總統 蔣中正
前任 李宗仁
繼任 嚴家淦
第5、7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50年3月15日 – 1954年5月31日
前任 閻錫山
繼任 俞鴻鈞
任期
1958年7月15日 – 1963年12月15日
前任 俞鴻鈞
繼任 嚴家淦
心得 by吳宇軒
這次的歷史作業,報告的是中華民國的近代與現代史,大概就是日治時期以後到現在。而在那時所發生的事情,在現代人民心中,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比如說228、美麗島、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對現今的社會也仍有一定的影響。
馬英九 by 黎柏均
馬英九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出生於英屬香港九龍的廣華醫院, 馬英九於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 馬英九祖籍湖南省湘潭縣馬家堰(另一說法是湖南省衡山縣 馬英九的名字是源自於馬家族譜,「英」為「上尊大人, 他在一歲時隨雙親搬來台灣,初中時就讀台北大安初中, 1974年,考取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國攻讀法律,獲得紐約 馬英九長期為慢跑與游泳愛好者,創造出年輕健康形象, 1981年,馬英九回到台灣,適逢錢復正在為蔣經國尋覓 1988年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委員會工作會報執行 1993年連戰出任行政院院長,馬英九受邀出任法務部部長, 1997年,連戰內閣飽受白曉燕命案等政治風雨,馬英九提出「 1997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之中,陳水扁以台北市長的身份 雖然馬英九在當選市長之後不久,即宣佈將爭取連任,但在2002 最後結果馬英九以64.11%的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籍候選人李應元 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期內,屬於大眾運輸的台北捷運6條路 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增加公車專用道設置, 道路方面,馬英九任內完成連結福高三甲與市區的信義快速道路, 台北貓空纜車初期故障頻傳 2007年貓空空中纜車完工通車, 北市府於1999年規劃,採「政府帶頭, 在經濟投資方面,馬英九政府整合了東區商業資源,如台北 任內全力推動之臺北內湖科技園區2006年全年營收達新台幣22 在體育方面,在原台北市立棒球場位置興建了台北小巨蛋。 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標誌 2003年,由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與台北市政府合組的申辦團, 台北市政府是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成立體育處。■《偉哉!殺手!早年生活
政治生涯
擔任蔣經國幕僚
入閣
臺北市長
交通建設
產業及經濟